内蒙行活动优秀记者手记之八:
北疆大地上接地气 绿水青山间强“四力”
新疆广播电视台 佟慧娟
木碗中热气腾腾的醇香就是家!一碗醇香的奶茶、马鞍山林的落叶松、光伏发电厂的羊群、“中国记者林”的文冠果树……9月5日到9月8日,我随中国记协深入内蒙古通辽市、赤峰市调研培训:当下的内蒙古是怎样的发展景象?我们一行40名新闻工作者走访文化博物馆、学校、医院、村镇社区等,亲身感悟内蒙古经济社会、生态文明、民族团结等方面的新发展新亮点,一路走一路感悟,更是激活老编老记的“精气神”。
当我们“穿越时空”走进内蒙古民族大学博物馆、赤峰博物馆时,数万件的文物再现了距今约10000年至5000年前的史前文化,回望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各族人民团结融合的发展历程。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火热的创新实践是孕育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沃土。只有身临其境感知,才能挖出实实在在“宝藏”。
新时代新闻人应该以怎样一种精气神来“接地气”?内蒙古特色优势、发展成就、壮美景色和风土人情,壮美和美善美、可信可亲可爱的新时代形象,需要我们走到近处,走到深处去触摸。
从黄沙漫天到树木成林,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的摄影爱好者华维光用影像带着我们重回10年前的科尔沁沙地。“高速公路口上的一个沙丘,每年我都会爬上去,找到一块固定的路牌,拍下几张照片,形成了眼前这一组定点照片。可能再过上几年,这组定点照片的位置也没有那么准确了,茂盛的植被已经把那块显眼的路牌给覆盖住了。”华维光的摄影作品,成为科尔沁沙地治理的“名片”。10年间,他用真实的影像记录“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绿色奇迹,更饱含着一位摄影爱好者“贴着大地和群众”的那份深情。当我们的足印遍布生活深处时,报道就有了底气、灵气和锐气。贴着大地和群众,不仅可以锤炼记者的精气神,也让我们不断地发现新闻,获得丰富的滋养。
“我们林场人始终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一代接着一代干,守好眼前的青山。”在赤峰市喀喇沁旗的马鞍山村,副场长柴树岭激动地回忆起习近平总书记当时和护林员亲切交谈的情景。柴树岭声情并茂地讲述,他们是如何把林木变成了金山银山,村民们的腰包鼓了、底气足了、笑容多了。回访通辽庆和镇片区,昂然屹立的“中国记者林”,记录了全国新闻工作者参与绿化祖国、开展荒漠化综合防治的积极行动,展示了新闻人推动时代进步、促进绿色发展的奉献担当。听村民们讲述今昔巨大转变,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中国记者林”发展二十多年来的勃勃生机。这里有惊喜的变化,更有执着的坚守。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我们来到赤峰市松山区兴安街道临潢家园社区。“我们来自4个不同民族,大家经常在一起开展各种活动,处得跟姐妹一样,生活在这样的社区‘大家庭’很幸福,也很自豪。”66岁的社区居民马玉华和姐妹们围坐在一起编织手工艺品,大家说说笑笑,其乐融融。这些可亲可感的面孔,让我深切地感受到绿色发展给百姓带来的幸福和满足。
一路上,我们在绿水青山间践行“四力”。亲眼目睹内蒙古的种种变化,我深受启发写下了《老编老记内蒙行|震脑术?看文物揭秘中医药(蒙医药)的智慧》《“与一棵树的约定”老编老记内蒙古逐绿》等文章。新闻工作者只有不断深入群众,书写群众的创新创造,感受他们的精神面貌,感受创造的美好,才能把故事讲准、讲实、讲活。在时代的景深中触摸个体的温度,走到近处、走到深处,把接地气、找选题作为做好新闻报道的自觉坚守,锤炼“四力”永远在路上。